嘉兴未来食品研究院面向全市征集产学研合作需求项目的通知
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根据嘉兴市科技局关于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引导专项”的部署要求,聚焦传统产业、战略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我院现面向全市科技型企业市场化征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技术攻关难题、数字化绿色化改造需求等产学研合作项目。具体事项如下:
一、项目征集时间:
2025年2月19日至3月20日
二、科研合作领域
(一)食品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室
科研合作领域:食品合成生物技术。
专注于植物基食品研究与开发、高效生物酶表达和进化,致力于利用先进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分离纯化及结构重组技术(如3D打印、双螺杆挤出技术等),将植物蛋白、脂肪等成分,开发出口感、质地和营养与动物产品相媲美的植物基食品。在植物蛋白结构重组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将生物酶应用于双螺杆挤出工艺中,改善拉丝蛋白结构,通过植物油脂结构化构建动物脂肪模拟物、创新关键风味分子控制技术,实现强化植物蛋白风味的目的。基于上述技术已成功定制开发出多种新型配料资源,显著提升了植物基蛋白肉及植物基蛋白奶的品质。已与五芳斋集团、浙江德馨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为其进行植物基蛋白肉及植物基蛋白奶饮品结构提升及配料开发,显著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拥有丰富的生物酶数据库和生物酶定向进化经验,能够开发高效、稳定、专一性强的酶制剂,应用于食品加工、生物制造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已与安琪酵母、泰兴东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并为企业定制开发多款高效食品生物酶,显著提高了酶效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团队核心成员:李江华,博士,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潇,博士;李莹玥,博士后;王梦瑶,博士后。
联系人:杨聪,联系电话:13418059652,电子邮箱:yangcong3707@126.com
(二)特殊食品制造研究室
科研合作领域:特殊食品制造。
专注于植物功能因子、微生物蛋白的开发和功能食品的创新制造,致力于运用先进的分离纯化技术及现代生物技术,挖掘并应用天然活性因子,结合体内外生物学实验和产品制备技术,开发具有独特功效的功能食品。在分离纯化技术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能够从中草药、药食同源植物、菌菇等植物资源(如青稞、灵芝、黄精、黑木耳等)中提取出天然、安全且高效的新型植物活性因子,并基于这些因子的独特功能,研发功能性食品。
在微生物蛋白的生产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优化底盘微生物的生理特性,突破传统蛋白合成的瓶颈,显著提升目标蛋白的表达和分泌效率,实现菌体蛋白和各类功能性蛋白的高效合成。尤其适用于功能蛋白的生产,如益生菌蛋白、免疫调节蛋白等,为生物医药和特医食品提供可靠的蛋白来源。凭借丰富的功能食品开发经验,通过细胞、动物实验等手段,对食品的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可为功能食品、特医食品和生物医药等行业提供完整的技术方案。
根据黑木耳多糖的生物活性,为浙江龙泉三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黑木耳多糖系列衍生产品,定制了具有独特卖点的功能食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团队核心成员:刘延峰,博士,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崔世修,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嘉兴市青年人才;徐义娟,博士后,副研究员。
联系人:惠瑶瑶,联系电话:19895321767,电子邮箱:19895321767@126.com
(三)食品胶体与感官科学研究室
科研合作领域:食品感官科学。
专注于食品大分子结构、功能性组分的稳态化、食品感知生理学和智能包装等前沿领域,致力于推动食品质构、感官特性及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创新。通过多年的科研积累,掌握了胶体分子结构与其功能性特性之间的关键联系,能够为企业提供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链条技术支持。
在胶体结构和大分子改性方面,已建立多种分子结构与增稠、乳化、稳定性等功能特性之间的关联,帮助企业优化食品大分子材料的提取、结构改性和复配。已与五芳斋、燕之屋等领先企业的合作,实现食品质构和稳定性的显著提升。此外,在功能性组分稳态化与缓控释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能够精准控制难溶性营养素、香精、色素等成分的释放,为健康食品的长效营养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在食品感知生理学和减糖减盐食品设计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通过深入研究人体的味觉感知机制,帮助企业设计出低糖低盐而依旧美味的食品,减少相关健康风险,并成功与伊利等公司开发多款减糖减盐产品。同时,为化妆品及食品企业提供感官分析、消费者测试等技术服务,帮助品牌深入理解消费者的感官偏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可降解保鲜包装和智能调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对天然可降解材料的结构调控与智能释放技术的应用,与海奥斯等企业合作,推动了胶原蛋白可食用膜与智能响应包装的研发,为食品行业的绿色包装提供解决方案。
团队核心成员:钟芳,博士,江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茂深,博士,江南大学教授;刘飞,博士,江南大学副研究员;夏熠珣,博士,江南大学副研究员;陈羚,博士后,副研究员;贺珊,博士后。
联系人:于哲,联系电话:17310831670,电子邮箱:284115502@qq.com
(四) 食品大数据研究室
科研合作领域:食品大数据。
依托武汉大学大数据与云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致力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大数据关键技术”、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以及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食品品质在线检测关键技术”等国家级研发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聚焦AI+智能制造、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网络开源数据的情报分析、食品风味大数据等前沿领域,致力于推动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科技支持。
近年来,研发了多项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食品行业的生产效率与安全性。例如,AI+智能制造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并优化了资源的利用;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团队与多科集团合作成功实现了食品工厂生产线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技术的落地应用;基于网络开源数据的情报分析技术为食品安全领域提供了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的科学依据;而食品风味大数据已成为食品研发、生产及营销的核心工具,助力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提供了多项技术服务,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难题。例如,与浙江禾天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利用数字人技术解决了自媒体管理等相关问题;与多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合作,推动了食品生产车间的着装规范检测、食品瑕疵检测和食品包装完整性检测等技术应用;与多家食品企业合作,解决了食品安全检测和预警等问题。此外,孵化了嘉兴食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推动食品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团队核心成员:崔晓晖,博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震宇,博士、副研究员;李伟,博士,江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联系人:王磊,联系电话:13178906661,电子邮箱:13178906661@163.com
(五) 淀粉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室
科研合作领域:淀粉质资源开发与利用。
专注于淀粉及其衍生物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致力于推动淀粉相关学科的进步和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研究方向涵盖淀粉新资源的挖掘、淀粉及其衍生物结构的精准设计与性能调控、淀粉加工专用酶的开发与绿色制造、以及淀粉质食品的高值化创制等。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淀粉的功能性,推动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食品行业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淀粉老化延缓技术和口感改善方面取得了突破,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开发的即食米糕采用蒸制便捷方式,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而发酵米糕则通过结合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联合发酵,提升了风味和营养。此外,低脂冰激凌项目通过使用蜡质马铃薯脱支淀粉替代部分脂肪,降低脂肪含量,同时保持了传统冰激凌的绵密口感和香甜味道。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推动产业创新。已与浙江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展食品科技研发项目,助力企业产品创新;与嘉兴欣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科技瓶颈。
团队核心成员:洪雁,博士,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力,博士,江南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令金,江南大学博士后。
联系人:金丹莉,联系电话:15925608277,电子邮箱:1209354543@qq.com
(六)功能性油脂研究室
科研合作领域:功能性油脂。
致力于油脂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方向涵盖功能性油脂加工技术、油脂化学与营养功效、脂质功能因子利用、乳液与油凝胶体系研发等。以解决油脂行业的技术难题、开发高质量产品、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近年来,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通过创新的提取和重组技术,将油茶油脂转化为高蛋白、低脂肪的植物基肉制品,满足健康饮食需求;利用酶解和膜分离技术,从油茶粕中高效提取功能性蛋白,并研究其乳化性和凝胶性等特性,为食品加工提供优质原料。通过微胶囊化和纳米乳液技术,显著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增强其营养功效。
此外,致力于开发新型的油凝胶体系,结合天然蜡质和植物甾醇,构建具有特定流变特性的油凝胶,用于功能性脂质的包埋和控释。开发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实现油茶中三萜烯醇的精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利用绿色溶剂和超临界流体技术,从油茶籽壳中同步提取多酚类和黄酮类抗氧化剂,应用于油脂和食品的保鲜,显著延长产品的货架期。
团队核心成员:张辉,博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阳,浙江大学助理研究员;Shahzad Farooq,博士后;魏苏萌,博士后。
联系人:薛加雯,联系电话:19822831665,电子邮箱:596509616@qq.com
三、科研仪器设备开放使用清单
四、项目合作方式
产学研合作需求项目主要以技术委托开发、技术合作开发和“先预研后转化”方式开展合作。需求项目征集、对接及签约实施过程中,我院将严格保障相关方商业与技术秘密,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签订保密协议。
五、总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研究院综合办公室 虞文斌,电话:15157340927,邮箱:jxwlspyjy@163.com